轉子引擎現時幾近絕跡於馬路上,但曾幾何時,Mazda(萬事得)卻憑轉子引擎打響名堂,世人甚至將兩者劃上等號,足見 Mazda 對轉子引擎發展的影響力。究竟 Mazda 是如何走上這條與別不同的道路?而後來轉子引擎又為甚麼會消聲匿跡呢?

 

Mazda 品牌故事

 

始於軟木塞的汽車品牌

Mazda 的前身為「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」,由松田重次郎於 1920 創立,最初是一間軟木塞製造商。1923 年關東大地震發生後,松田重次郎看準災後日本對小型交通工具有著高度需求,於是決定投入汽車製造業,並於 1931 年推出第一款作品 Mazda-Go 三輪車,以合理的價格和穩定的品質,獲得非常好的成績。19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,國民收入逐漸提高,Mazda推出時尚平價的 R360 Coupe,迅速風靡日本,並加快日本社會全民用車時代。

 

轉子引擎血淚史

提到 Mazda,很多人都會聯想起轉子引擎,但其實轉子引擎並非 Mazda 發明,而是德國工程師 Felix Wankel。當時 Wankel 與西德車廠 NSU 合作開發試作型轉子引擎,但由於構造過於複雜,以致始終未能商業化。1961年,Mazda 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,就是與 NSU 及 Wankel 簽下轉子引擎的生產與使用權,從此開啟 Mazda 轉子引擎的傳奇序章。

不過轉子引擎的開發難度和投入成本相當高,幾間大車廠包括 Rolls Royce 和 Mercedes-Benz 等都相繼退出研發,Mazda 成為唯一堅持轉子引擎的車廠。其中一個需要克服的主要技術障礙就是「惡魔的爪痕」,即轉子運轉時對缸壁造成的嚴重刮傷。1963 年 Mazda 成立「轉子引擎研究部」,並任命山本健一率領 46 位工程師研究改良轉子引擎,此 47 人後來被稱為「轉子四十七士」。經過研發團隊多年的努力,Mazda 最終成功改良轉子引擎,並且在 1967 年推出經典的 Cosmo Sport,其後又接連推出多個轉子引擎車款,也深受市場好評。僅在 1972 年,Mazda 在美國就賣出近 10 萬輛轉子引擎汽車。

 

車迷心中的永恆經典

儘管轉子引擎在性能和重量方面具有優勢,但卻有著極高的耗油量和廢氣排放量,故未能符合現今嚴苛的環保法規。隨著 RX-8 停產,轉子引擎車也逐漸淡出車壇。時至今日,許多車迷依然對 RX-7、RX-8 念念不忘,期盼有一天轉子神話再起。

敢於走別人不敢走的路,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。Mazda 憑著百折不撓的精神,為品牌開創出一條獨特路線,實現了其他車廠辦不到的夢想,這段熱血的轉子引擎發展史足以令 Mazda 引以為傲。